浏阳东郊有座望夫山,临岸于双江口,即大溪河与小溪河交汇处。也就是说,从这里开始才真正唤作浏阳河,边上伫立的山峰就是望夫山,习惯上多叫「望夫尖」。

望夫山(或望夫石、尖、崖等),在中国非常非常古老的说法了,甚至大禹治水的时候就有(大禹有「三过家门而不入」之说,据说其妻一直在山头引颈期盼他回家,久盼不至,遂变为化石了……此后民间便有望夫石之滥觞了),一般都为河道边伫立的山峰或巨石,其实就是船工妻子经常眺望的地方,浏阳的这个也不例外。不过有趣的是,各个记载有所出入:
(同治)《浏阳县志》记载:
相传昔有从军者,其妻独与母处,每日登山望夫,此山故名望夫山。
而另据本地作协主席刘正初在其公众号「守望浏阳河」中记载为:
望夫尖:在关口金钩村。相传昔有从征者,其妻独与母处,每登山凝望,以针刺树叶。后来树生新叶,均有针孔。
据传原来山峰很高,站在山尖上可以看到长沙湘江。山下住着一对恩爱的青年夫妻和一位老母亲。丈夫撑船运输维持生计,来往于浏阳河至长沙湘江一带。妻子在家绩麻、织布,陪伴老母亲。每逢丈夫驾船外出,妻子提着麻篮坐在山上,一边绩麻,一边远眺,天天盼望丈夫早日安全返家。一日,湘江上突然刮起狂风,巨浪将丈夫的船打翻,丈夫的身影立刻消失。妻子观此情景,眼泪双流,长叹一声,脚一蹬,山尖立刻下沉三丈三。从此,在这里再也望不到长沙和湘江了。后来,山顶上留下一块石头,石头上有绩麻用过的麻篮印和她的一双细脚印。望夫山因此而得名。
据说,她的丈夫并没有淹死,他抱着一块木板上岸后,被官府捉去边关守塞。从此一去音讯全无,再也没有回到家乡,妻子全然不知。她没有改嫁,独自侍奉着丈夫的母亲,仍旧每天登山,朝着丈夫离去的方向凝望,终日以泪洗面。思念至极,手中的绣花针不停地刺着树叶。后来树生新叶,均有针孔。
这个故事一直流传于民间。《湖南通志》地理十三,浏阳县部分中这样记载:“望夫山在县东”,“昔有思妇登山望夫以针刺树叶至今叶生如针刺者(旧志)”
读来令我哑然失笑,这些记载跟孟姜女哭倒长城是一个逻辑,夸张其事。人的意志及努力,如果不能改变现实情况,就将人事夸张,哭就一定要惊天地泣鬼神,「人消地坼,日月无光,五星失次,山岳崩圮」;同样丈夫久盼不归,要么变为化石,感动不死你,要么将一腔怨念,刻入天地自然,「怨天咒地」,希腊神话中动不动就有女神下咒,特洛伊会陷落,人类会陷于痛苦深渊等等。
用绣花针去刺树叶,以至于此后的树叶都有针孔,这样的说法,让人联想到两个典故:一个是湘妃竹,传说湘水之神舜失踪了,其妃子在整个湘水上寻觅,整日哭泣,留下的泪滴落在竹叶上,此后这种竹子所生长的叶子都有了泪痕。你看,人力之怨念,一定是要给大自然留下痕迹的。另一个典故是金庸的《神雕侠侣》,小龙女别杨过,坠落深渊,思念之痛令其在山谷(即绝情谷)中所养的每一只蜜蜂上刻字,以此向外传递信息,十六年后才重见天日。
这上面的故事都与怨念、男女有关,且聚焦于女性之情坚,其力可催化天地。「望夫山」可视为人类的炽热情感与冷漠的自然现实之间激烈对撞后的一种结果,人类希望自己的意志,能强大到驱使自然,为我所用,「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既然人都不在了,山要这么高作甚,遂使其矮上三丈三,在孟姜女那儿就是「这万恶的长城要他作甚,倒了才好」于是在传说中,长城真的被她哭倒。
是不是听着很像谣传的普丁大帝的咒怨:若俄罗斯不在了,还要地球干嘛。
这里要给记载浏阳的望夫山的文人们提个醒:绩麻是不需要用到绣花针的。用针刺树叶的典故,不适合搬用到这个传说中来,如果你非要说她在山尖上一边期盼丈夫一边绩麻的话。

昨日骑车路过望夫尖,遂拐进去,到山脚看了看,有一家「望夫尖农庄」,好像做的菜很地道,网上评论很不错,改天得去尝尝(有人有兴趣吗,约起~)。
顺着山路试着往上爬了爬,路边都是坟茔,分叉路口有牌子警告: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森林法》、湖南省《殡葬管理条例》相关规定,茶籽坪、望夫尖区域严禁新修水泥墓,新建活人墓、豪华墓,一经发现,严肃查处并拆除。
浏阳市关口办事处
山路爬到半山腰,左右两边都是坟,有水泥的,有土坟,还有被拆了的,水泥砖块散落的,甚至有一座完整的白玉石狮……坟茔几乎占满了山丘。此时天空开始淅淅沥沥下起了小雨,本来我也无意登顶,行到山路尽头处便反身下山,拍一张俯瞰城区的照片即可了。
日后得空,再正式爬一爬,完后下山,去尝尝那家唯一的望夫尖农庄。


改天得去尝尝(有人有兴趣吗,约起~)有人有兴趣😋你是个有趣的人 <汉声>里的那样 却能写作发声。
下次找个望妻尖 多走两步叫我啊。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