洞庭搜神记

「巴蛇食象,三岁而出其骨,君子服之,无心腹之疾。」

这是《山海经·海内南经》中的一句话,指一种叫巴蛇的大蛇吞食了一头大象,过了三年才吐出大象的骨头,如果有君子吃到这种蛇肉,此生就不会再有心腹疾病了。

这个典故也是「人心不足蛇吞象」一说的来源。

「巴蛇」好像是专指,而且可能是先有蛇名,后有地名。汉代的《淮南子》记载说,曾派了后羿去斩蛇,「尧乃使羿诛凿齿于畴华之野……断修蛇于洞庭」。宋代的《太平寰宇记》说巴陵之名就来自这儿:「羿屠巴蛇于洞庭,其骨若陵,故曰巴陵。」

巴陵一带的人被称为「南蛮」,「蛮」字里就带着「蛇/虫」,因此有楚国君主说「我蛮夷也」。

《瀟湘八景図·洞庭秋月》 (日)横山大観(Yokoyama Taikan) 1912年

还是《山海经》:

「又东南一百二十里,曰洞庭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铁……帝之二女居之,是常游于江渊。澧沅之风,交潇湘之渊,是在九江之间,出入必以飘风暴雨。是多怪神,状如人而载蛇,左右手操蛇。多怪鸟。」

历来就传说洞庭水中有两位女神,通常说成为之女、也是之妻的两位:娥皇、女英

是湘水之神。很早很早以前就有舜南巡死于苍梧葬于九嶷山,而他的两位妃子追之不及的传说。

屈原的《九歌》则称两位水神为湘君湘夫人,舜和她们俩做夫妻,文学历史称为「爱情悲剧」。

娥皇女英 (清)王翽 图自《百美新詠》

以上怪诞来自何长江的论文《潇湘神话与洞庭水府:洞庭湖烂漫文学及其文化透视》:

  • 昭潭三鱼怪,化成美女食人,见《传奇·高星》。昭潭即今长沙与湘潭之间,昭山之下的水潭,历来此处潭水颇深,有「昭潭无底」之说。湘潭之名即得于此,长沙的别称「潭州」也来自昭潭。
  • 江妖,吃人的鼻血,顺而绑缚人类,进而化身其人,代其赴任当官,后为道士所破。见《独异志·李鹬》
  • 洞庭之蛟,曾游弋到汨罗,偷吃楚人祭品,汉时屈原现身,教人将祭品缠以彩丝、包以楝叶(皆蛟龙所忌惮),乃为后世的粽子源头。见《续齐谐记》
  • 荆蛟,荆江次非斩蛟,见《吕氏春秋·知分》。
    (按,蛟龙,即山洪,古人真诚地认为夏天爆发的山洪,都系蛟龙作恶。蛟龙的原型,鼍 tuó,应该就是鳄鱼。「一个有趣的事实是,至今江苏宜兴当地,仍然把山洪/泥石流称为「发蛟」。」见知乎
  • 洞庭府君,唐人传说八百里洞庭全系一神所掌,人称其洞庭府君。其事迹有:1)有一个姓韦的,弟弟淹死于洞庭湖,悲恸欲绝,因而想要烧掉湖神庙,但却梦见湖神「盛装来劝」,并把尸体送还。2)中春月夜,商人吕乡筠泊舟于君山之侧,独自喝酒、吹笛,遇到一老翁,邀其合奏,老翁说他有三支笛子,最大的一支若在人间吹奏,「人消地坼chè,日月无光,五星失次,山岳崩圮pǐ」。(这形容太赞)见《博异志·吕乡筠》。此链接可见详细描述,尤其是老翁远去之后,池上传来飘渺歌声:「湘中老人读黄老,手援紫藟lěi坐翠草。春至不知湖水深,日暮忘却巴陵道。」
  • 吕洞宾:「朝游北海暮苍捂,袖里青蛇胆气粗;三入岳阳人不识,朗吟飞过洞庭湖。」见《岳阳三醉》。
  • 樊夫人,神通广大,曾「以绳系虎于床下」,在洞庭湖上救出数百条人命,事见《传奇·樊夫人》。
  • 杜兰香,水性杨花之女,夜邀贾知微留宿之事,最早出东晋《神女杜兰香传》:「家昔在青草湖,风溺,大小尽没。香年三岁,西王母接而养之于昆仑之山,于今千岁矣。」详细。作者称杜兰香为「寡妇门前感情放纵」的模式,另一个湘女模式即洞庭龙女的「梅开二度姻缘好合」,更为后世接受。
  • 湘妃神会,即梦中与湘妃交欢,文人春梦。晚唐诗人李群玉有「二年后,当与郎君为云雨之游」,见《云溪友议》。他是湖南人,写有「裙拖六幅潇湘水,鬓耸巫山十朵云」之句。后有五代传奇《灯下闲会·湘妃神会》,说濮阳人游历湘中,出入二妃庙,梦中二妃送来两个青衣女子,「夭妍俊雅」,带他与一种仙女如西施、妲己、桃源仙子、洞庭龙女一起共进晚餐,「酒酣赋诗,各言其恨」,当夜两个青衣女就陪睡了,次日醒来发现是两个泥菩萨。
  • 洞庭龙女,唐代李朝威《柳毅传》,写落地书生柳毅经过泾阳,见洞庭君的龙女在野外牧羊,龙女告以受虐于夫家,请柳毅代书洞庭水府。洞庭君之弟钱塘君闻知此事,大怒,化身千尺赤龙飞至泾阳,诛杀恶夫,救回龙女。钱塘君欲配龙女适毅,柳毅坚辞回乡,连娶张韩二妻,皆夭,续娶范阳卢氏,得一子方知卢氏即龙女。龙女爱毅,誓不别嫁,后二人归洞庭,登仙籍。《大唐西域记》有「龙王嫁女」故事,印度的《摩诃僧祗律》亦有同类记载。到了清代,柳毅在《聊斋志异·织成》中变成了恶神。
  • 沈亚之湘中怨解》,自序式的唐小说,包含着作者人生困顿不遇之愁怨。洞庭女眷「汜人」与太学生「郑」幽会,演绎了「一段凄美爱情」。汜人写了一曲《风光词》,「醉融光兮渺弥,迷千里兮涵洇湄」,非常典型的古代湖南绝美风景。有研究认为,汜人应该为沈亚之的小妾卢金兰,「卢金兰的美艳贤惠和才情横溢几乎满足了一个男子对女人的所有美好想象。」(微信文章

也许这可能就是「汜人」的形象?Comme des Garçons 1997 SS, photo by Paolo Roversi

录完,想起《潮汐图》,林棹的小说,珠江上一只虚构的巨蛙,能说好几种语言,在植物学家的关系下,穿洲过洋,从东到西,就像岭南人的四海飘零。小说的第一句话是:「我是虚构之物。」

听起来就像是几千年前楚人的那句话:「我蛮夷也。」

1条评论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