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能的日式法西斯:姜文的某种美学偏好

昨天赶新鲜去看了姜文新片《你行!你上!》,一边看一边笑,这个长期被认为中国最有男性魅力的人,新作品当然不是其最好的,但放在今天的环境中,其「作者性」显得格外突出,因此特别值得去电影院捧场,乃至看完后写篇小作文。

当然我也对其一直的「牛逼轰轰」有距离感,尤其是密集而饱满的台词、快速的剪辑、恍如梦境的超现实设置,这些都是他标志性的创作风格,我欣赏这些,但也不太亲近这些……毕竟自己不是那种牛逼轰轰的人。

很多年前读《书城》,上面有张献民的影评专栏「看不见的影像」,其中写到姜文,彼时他还没拍《太阳照常升起》——在我看来是他排名第三的代表作。所有的作品仍然停留在大受好评的首作《阳光灿烂的日子》和被封禁多年的第二部作品《鬼子来了》,张就指出姜文那种「行走的荷尔蒙」的阳刚气质之下,存在极为细腻的情感——如今姜文自我形容为「克制」,即尽量不流露情感,更不主动表达。张献民说姜文虽然细腻、敏感,但他似乎很讨厌与这个特质经常紧密联系的气质,张的形容是「他讨厌蔫了吧唧」。

这次在跟鲁豫主持的映后环节,他承认了自己蜕去了早年的「尖锐」,转而有些温和,对情感表达也不再排斥,这种变化也许是年纪带来的,也跟他与自己两个儿子的关系有关。新片中确实出现了似乎是其他大多数导演作品中常见的那种关于父子亲情的情节,比如少年郎朗跟老爸大吵一架后「离家出走」时留的那张字条,作为伏笔在最后一次父子冲突之后突然再次出现,可能是全片少有的几处「煽情桥段」——估计姜文很讨厌「煽情桥段」这样的字眼。但确实,这里的设置在以前姜文作品中有点少见,毕竟有点近乎俗套了,而姜文是特别讨厌俗套(套路)的人。

据说现在B站上已经有所谓「让学」,即《让子弹飞》的学问。我感觉在我这一代之后,主要是没经历过姜文前两部电影冲击的人,尤其没感受过《鬼子来了》的在盗版片时代影响力的年轻一代,主要是90后一代(更不用说其后的00后一代),是将《让子弹飞》封为姜文的代表神作的,而我这一代更推崇姜文的前期两作(勉强也包括《太阳照常升起》)。坊间有人八卦,前面两部片子的尖锐性,似乎跟姜文的前妻有关,一位名叫桑德林的来自法国的人类学家,她深度参与了《鬼子来了》的制片和翻译,而自从姜文跟周喻周韵在一起后,这位来自温州的女演员对姜文的影响,似乎就是从《太阳照常升起》开始——这片名也饶有趣味,大致应该是姜文对自己因《鬼子来了》被当局长期封禁,特别憋屈之后,一种从地下来到地上,盎然恢复正常日月天地的那种感觉:毕竟我是至纯至刚的太阳,那还得照常升起,不能老憋着。(与桑德林的分开,另立眉目,周韵恰好就进入/塑造了他的这个新时期)

周韵给他带来了新的创作方式——如果说《太阳照常升起》是一次扬眉吐气的直抒胸臆,但在市场上却不卖座,于是有了乖张的《让子弹飞》,证明了姜大爷的态度和能力:站着把钱挣了。此后就一路按照《让子弹飞》的模式/方式拍,于是相对平庸的《一步之遥》《邪不压正》就都出来了。

《你行!你上!》就是在这个延长线上的最新作品。

坊间已经有一些评论或阅后感,B站上一大堆(虽然昨天17号才点映,今天18号正式上映后估计评价会急趋两极化),但我在絮絮叨叨一堆之后,只想贴出下面两图的感受:

《你行!你上!》里的郎朗在日本仙台参加比赛的场景。
《东京奏鸣曲》中的最后儿子弹奏钢琴的场景。

之前我没有往这方面联想,这次看到《你行!你上!》中的日本比赛环节,突然意识到姜文审美里的日本感,或者那种黑白鲜明、决绝、充满元气和节奏的品味,我似乎感觉到一丝丝隐然的法西斯味道。

近代日本为什么会出现军国主义——很少有人称为法西斯主义,但实质上差不多,就是一种类似《意志的胜利》里的那种法西斯美学,日本似乎天然就有那种同时具备秩序井然(乃至板正)和元气饱满的特质。一般而言,秩序是对生机勃勃的规训,在井然有序的下面通常是对复杂多样、矛盾重重的生命力的扼杀——这在1980、90年代日本的影视、广告、动漫中都能见到,东京地铁里整齐划一的上班族,面如死灰的脸庞,西装革履的装扮,都代表了这种日本式的现代都市气质,一种了无生气的秩序感。但如果回到1950、60年代,与这种秩序感相伴生的,是那种朝气蓬勃的向上的感觉,未来主义的、现代的、整洁乐观的昭和时代气质(小津安二郎电影里呈现的50年代日本社会的整饬干净就让我过目不忘)。如果再往前一点,1930、40年代,与整齐划一相伴生的是肃杀,战时的全民动员,杀气腾腾,用日本的现代化冲决和重塑「大东亚」。

总之,日本社会一直保持着这种整齐划一的秩序感,姜文很敏感地抓取到了这一点,这种气质上的捕捉似乎是在《鬼子来了》时期就已经获得,然后在重出地面之后,于《太阳照常升起》中得到了偏向抒情一面的表达,然后在《让子弹飞》中展示了那种雄赳赳气昂昂的雄性力量。

而这次在《你行!你上!》的日本仙台比赛中,所有人似乎变身成《半泽直树》里的那种打了鸡血的表演、夸张的表情、纯粹一元的颜色(尤其是那种白,空间的白、衣服的白)的方式(在预告片中就可以感受到),乃至标志性的对称构图、快速剪辑(尤其是降旗升旗时的那种近乎阅兵式的整齐划一的形式感),都变身为日本的形式美感,充斥其中的是姜文的极致感、力量感,对我来说就是扑面而来的法西斯式的美感。

于是就想起了《东京奏鸣曲》,抛开电影故事和主题诉求不谈,纯粹从形式美感上,我似乎嗅到了与《你行!你上!》的共通性。

(补一个八卦:姜文与前妻生的女儿取名叫姜一郎,坊间已经有人说名字怎么有一丝大佐味,他们不知道唐宋时代中国人就这么取名。然后姜文跟周韵生的两个儿子,最初名叫姜太郎、姜次郎,近年似乎改名为姜马虎、姜三一,他应该是想要避免坊间所怀疑的大佐味。两儿子在新片中都有出演,但大女儿自从周韵进来后就与姜文渐行渐远,姜文也鲜少提及这位他一度称为天下最美的女儿。目前姜一郎应该跟她母亲一样,生活在欧洲(8月10日更新:小红书流出姜一郎结婚的新闻,镜头中女儿挽着姜文臂膀,据说她是服装助理,新郎是模特,小两口似乎都服务于法国的时装业)。从小孩的取名上似乎也能看到姜文的偏好。)

昨晚看完后,刷了刷B站上的视频,映后交流中有很多话题,不过姜文最想要传递给当代年轻人的,是「不要有杂念」,是片中的那句台词:咬住你能控制的事情

好的,谢谢姜文,今天仍能给我们以力量。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