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域性的买手店?

「为什么要做一家有地域性的买手店?」

于困困在其模仿十三邀制作的访谈视频节目《创造者》的第一期「探秘上海时装周,看中国设计如何应对繁华散去」中问Tasha,在唐霜看来,全球的买手店都没有这样去操作的,而且Tasha(栋梁、蕾虎Labelhood)是突然出现的,没有专业的科班背景,所以唐一开始是「观望」的。

我觉得这个提问本身就有预设……事实上,在蕾虎(Labelhood)刚做买手店的那几年,所有人都在炒作「本土独立时装设计师」这样的身份,而且在国际上,「来自中国」这样的标签也会让人格外高看一眼。另外,从操作上来说,在2010年左右的上海,那样一个中国因素被媒体看重、连10 corso como都来上海开店的环境中,将中国设计师的身份抬高,以其作为标签,在刚刚出现的买手店(当时至少一半是从外贸服装店「转型」过来的)以及所谓的showroom从业者中是极为顺理成章甚至是无缝和丝滑的。这个提问有点撇开了时代氛围,或当时的大环境,单独拎出操作者的意图,希望以此凸显其意志力——仿佛是说,因为蕾虎这么做,市面上才出现这个「中国独立设计师」的潮流,不,应该是反过来,是市场推动了从业者的选择。

而且就大的议题,譬如在时装业这样一个舶来的行业中,行业的发源地、话语权、流行设置都来自西方,从业者如果想要「造势」,就必须「别苗头」,要做出不同的东西来。这与西方中心主义下的「东方主义」是同一个逻辑、同一套话语体系。所以从中国有所谓时装业开始,「中国」这个词就显得特外重要,无论是在服装学院的学生、老师,时尚杂志的编辑、摄影师、造型师,以及商场女装部的招商主管,包括还是在沿海的民营制衣厂的老板,甚至还有更为上游的纺织行业的纱厂、面料公司等,不管你有意还是无意,你一定会跟「什么是中国」这个概念有关系。即便是身在伦敦纽约的华裔设计师(譬如刻意的谭燕玉、或不刻意的Mary Ping),你的背景决定了你的工作无论怎样多多少少都会跟「中国」有关系——除非是在类似于雷鬼音乐中的牙买加华裔(譬如Clive Chin),在那样的情境下,你可能无需对自己的「中国性」负责或产生任何关联。

应该说,大众消费型的媒体上(服装行业内的媒体除外),「中国本土独立设计师」的标签早在2005/06年那一拨就已经在炒作了,当时上海长乐路俨然成为了一拨刚刚毕业没多久的80后一代设计师开设店铺的扎堆地。以东华大学、无锡轻工、杭州的国美服装系的毕业生为主,以邱昊与翘翘开设的one by one为标志性起点,然后就出现了何艳、零件等,以及王一扬、张达等为代表性。当时远在广州更早成名的马可(例外)也算上,以上海为主要据地的这一批设计师,跟1990年代末以院校为基地、与服装设计师协会关系较多的那一代「中国设计师」(譬如张肇达、刘洋之类)全然不同,可以说是第一批直接面向消费市场的「独立设计师」,当时已经开始谈论或炒作「中国性」了。譬如王一扬的在茶缸品牌中强调的「低物质时代」的诚实设计,以及张达所追求的「二进制设计」,当时媒体已经注意到这批本土出来的设计师在创作方式以及身份上的文化标识。当时已经令洪晃关注到并参与这批独立设计师的潮流,她将张永和等一批其他领域的带有中国意识的创作者介绍进来,造就了一波2008年之前的那种「本土设计」的景观(洪晃自己被好事者封为「中国本土时尚教母」的名号,她自己的杂志《iLook世界都市》就以推动中国设计师为主要内容,类似后来的蕾虎,只是蕾虎是showroom\dealer环节,虽然也带有媒体属性),与2010年之际出现的更多具有海外留学背景的所谓中国设计师(且都是90后一代),是截然不同的。

总之,这个视频中所谓中国时装业尤其是所谓买手店的「地域性」的提问,我觉得是有预设的,是断层的,是有点刻意忽视之前的也有这样一条脉络的。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