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看《芳华》与《阿甘正传》

虽然似乎没有可比性,但在人物的设定上,我以为《芳华》中的刘峰,相当于《阿甘正传》中的Forrest Gump,都见证/参与了一个国度的数个时代,都存在于边缘与主流之间,且都是好人。

但阿甘拥有一种力量:跑,而刘峰什么都没有,只能做好事。这可能是所谓中国语境下的“老实人”最为欠缺的,你的善良应该与力量相伴,不然就只是“人善被人欺”——也就是说善良的人不能是弱者,反过来,强者就应该善良,不然就只是强盗恶人,这也是西方的骑士精神中所格外强调的。《芳华》落脚在“好人没有好报”,而《阿甘正传》落脚点而在于行动本身,而不在于行为是否善良。阿甘就是某种典型:不要想太多、专注于把事情做好,所谓善恶、是非、价值、意义啥的,都在风中飘。处于从农业时代转型过来的中国人,仍然在乎于道德上的善恶,但阿甘这一现代社会中的愚人,靠着身体的直接行动(“跑”)而不是智慧,成了时代的幸运儿。单纯、善良、认真,在某种程度上阿甘就是美国的刘峰/何小萍,但阿甘的这种纯良并非中国人的“老实本份”,他是真的没有主动去思考利弊的智商,他只懂得所爱之人教给他的道理,然后直接行动,不问结果。

在中国,不论人的行为如何,结果总是悲苦的。刘峰从越战中退伍后,混迹街头,靠做苦力维生,成了很典型的“活着”叙事——话说《活着》对中国人生存方式的刻画更具代表性,至少比《芳华》深刻。刘峰有灵巧的手艺(木匠活儿),可惜他对此毫无意识,应该说是电影创作者缺乏那种意识,即将刘峰的生存方式形而上,成类似阿甘的奔跑那样,象征了一种国民精神。当今大部分中国人活得浑浑噩噩,除了没有信念感,也不太在乎真诚*,也没有真正的对自己手艺/职业的热爱,所有的工作不过一种生计。

当然,阿甘其实也没有“职业”,但他有calling,他能为战友的一句话就去买船捕虾,常常因为一个偶然事件发掘了自己的天性,并认真干下去,持之以恒,终成头部领袖。当然,阿甘是一种象征,电影其实是一则宗教式的寓言,我们可以对其象征性认真,但不能对其故事性认真——阿甘当然是虚构的。而刘峰/何小萍是我们历史中的一段故事,是可以较真的(这样的人真实存在过)。它的风格有点像当代的三言二拍,只是文革/改开等时代叙事中那一代人的某种脚注。

有点可惜,除了《活着》那个曾经的民族性寓言外,今天我们没有出现当代的民族性寓言。在个人与时代的叙事中,今天的中国人应该需要一种不同于曾经的那种只要活着的民族性吧。


*真诚、真实、事实……对何为“真”,中国人似乎不太执着,并不“较真”。比如“假作真时真亦假”,我们喜欢这种辩证法,阴中一定要有阳,不能全务实一定要务虚,坐实之外讲究留白(这似乎延伸到了审美层面)。人、事、物的性质上,我们没有西方人那种较真。

PS. 突然想到一个细节:阿甘总是穿得很正经甚至是拘谨(格子衬衫第一颗扣子一定是系紧的),正式场合按西方人传统一身正装(西装),但唯独脚上却并不传统,不是真正的「西装革履」,而是一双白色耐克鞋……貌似这几十年来「小白鞋」穿着方式的始作俑者是阿甘?

因为这双白鞋,Nike在1990年代变成美国人的国民品牌(当时还有最红的乔丹做其品牌代言)。电影里太多这种国民精神和历史的象征了,现在看,90年代真的是属于美国的国运。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