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香奈儿的展览

上周进沪,赶在香奈儿的展览截止前仔细看了一下,一个感觉是以前过于被坊间所说的「优雅」遮住了,她其实是最具创造性/颠覆性的那类设计师。

拿简单的收腰(优雅)这一点来说,Alaïa就学到这一手法且发挥到极致,但在Chanel那儿,「就还好」,她还有很多玩法,终其一生都在女装里玩男装元素,日装做得像晚礼服,而偏偏做华丽丽的礼装时喜欢用平民化的棉质丝绒……

这种拿捏有度、游刃有余也体现她如何把控男女关系(或一切关系),她从未以艺术家自居(比如Dior),她只是一位真正自食其力的女人,用自己的一生定义了“现代女性”的那种

1913年,香奈儿在其开设于杜维埃的女帽店。
1950年代,香奈儿复出时设计的丝质连衣裙,仍然保留了早期设计中简约优雅且对追求自由的痕迹。
1950年代,新创刊的《ELLE》经常以香奈儿作封面,是仅有的为她复出叫好的时尚媒体。
(Elle的名字是法语「她」的意思,怀疑可能与香奈儿名字Gabrielle后四个字母有关。)

另外,翻阅PSA寄来的大画册时,冒出一个感觉:

1920年代可能比1960年代更为革命,更具有颠覆性。因为告别了漫长的十九世纪,空前惨烈的世界大战终于结束了,俄国发生了至上主义/结构主义的美学革命,法国本身也有art deco运动(连日本都有民艺运动),现代主义在已经开始走向主流了,女权思想已经出现,女性终于可以走出去了,她们在工作场在社交场……

现代世界的基本样貌就是诞生于1920年代,当时香奈儿正年轻,是最时髦的那类人,她一直活到70岁都是flapper,即便整个世界又发生一次大战,即便她也亲瞻了1960年代的文化生活的大革命,又一次。如果说披头士乐队、意大利成衣工业是我们当代生活的父辈,那祖辈应该是百年前香奈儿所处的「咆哮一代」,根源在那儿。

一生都在工作、创造的女性。
1939年,香奈儿的手印与签名。

有人说香奈儿终其一生的生活与创作,都是对「自由」的追求与坚持,她从来不喜欢做束缚女性身体的设计。

47岁的香奈儿。

上述两点感想,转述自我的微信朋友圈,谨记。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