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谓汉人

前几日刷抖音,刷到刘邦与项羽的电视剧解读,一下看了好几个小时,约等于看完了整个80集——后来在豆瓣上了解到,原剧集很垃圾,所以也罢,垃圾的垃圾,确实也是我这种垃圾人所匹配的。

这里主要是说一句模模糊糊感觉:刘邦赢了,对汉人的影响,基本上是负面大过于正面。在争战之中,项羽有所为有所不为,尤其是他有很多机会可以杀掉刘邦的,譬如最经典的「鸿门宴」,为了他心目中的底线,他选择了放走。这样的「愚蠢」当然导致了最后的失败。

当时的天下形势,一直以来的固定词语是「楚汉相争」,楚在汉前,显然是因为楚国为大,是当时灭秦的主力,是定格天下局势的决定性力量;但具体到相争的个人,却是「刘邦和项羽」,刘邦在前,项羽在后,这当然是成王败寇的影响,胜利者的名字当然要排在失败者之前。

项羽的失败,是旧时代的失败——那种尊严重于生命、道德胜于成败、鸡犬相闻老死不相往来的小国寡民的时代,是项羽所希望复辟的过去的,秦以前的那个旧时代,那种两军对垒主将先来单挑的贵族时代。

「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这可能后世各种诗词中,写项羽最到位的,作者是李清照,一位女子,居然。

结果当然重要,刘邦的那种以结果为导向,为达目的誓不罢休(不择手段),那种笼络人心,那种识时务为俊杰,包括当机立断,以及懂分寸能检讨的性格,决定了他一定是会取得最后的胜利。今天的「成功学」所倡导的,都可以在刘邦那里溯源。

但从刘邦开始,中国人(汉人)就不再是春秋战国时代的那种中国人(彼时也不叫中国人,而是诸夏、华夏),而是懂得成王败寇,知道结果比过程重要,此生的现实性/功利目的决定一切。为了目的,我们可以用尊严、道德、诚实,以及「美」作为代价。我们秉信「好死不如赖活着」——所以《活着》被认为将中国人写尽了,无论是小说还是电影。从刘邦之后,我们丧失去感知生命的终极意义的追求,而满足于人生的目的,不过就是「泼天的荣华富贵」,除此我们很难理解其他的价值——如果你已经相夫教子了,谁还会像居里夫人那样,「蠢」到用一辈子去挖那些没用的铀矿呢?要是最后什么都没挖出来怎么办?尤其是最后还辐射致死……但如果我们是项羽的后人,我们一定会有更多类似居里夫人这样的「蠢人」。

历史上有个著名的暴论:崖山之后无中国。指的是那些为心目中的节义而蹈海的,才是真正的中国人。此后的所谓中国人,不过是所有为了所谓的「活着」而苟且偷生的后代,有骨气的都死了,剩下的都是没皮没脸的人及其后代。在周边的民族譬如蒙古人、藏人,乃至维吾尔人看来,所谓的汉人是为了利益不择手段的那类人,在他们眼里可能都不能算人。

因为人之所以不同于动物,在于人是会主动去选择死亡的——这就是加缪所谓「自杀是唯一的哲学」。事实上在垓下被重重围困的项羽,是有机会逃走的,但他不,「不肯过江东」,为什么?为了他心目中的那个时代。

所以我的另一个暴论是:垓下之后无中国

或者,从一开始,汉人就走向了一个歧途,而始作俑者就是刘邦。他建立了「大汉」,这个东亚大陆上的人因此有了「汉」这样一个的称呼,取代了过去的「诸夏」。在我看来,诸夏的时代是重节义轻生死的,而进入以汉为名的时代,就变成了遵从「好死不如赖活着」的民族,此后我们就很少出现项羽那样的人了。

(这里打一个脸:也不是说后来再无类似项羽那样的人,这几日偶然看到一个说法:遍地康有为,少见谭嗣同。南方的山岭之间,仍然还是有这类人的。)

最后引述一段话:

「如果一家人喜欢冒险,这家人面临危险的可能性一定比其他家要高,但是这个家庭也更有生命力;如果一家人勇敢善战,这家人死亡的危险也会更高,但是这个家庭也会更有生命力。同理,如果整个中华民族多一些像项羽这样的人,在当年日本人侵略我们的时候,也就不会有那么多人总想聪明地“曲线救国”,而一定是有尊严地“直线救国”,从而也会有更多人杀向战场,保家卫国,减少屈辱。一个社会也是这样,如果大家都能遵守基本规则,这个社会的总体发展就会更好一些。」

深以为然。

1条评论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