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途而废

秋季工作坊中,我跟着学员们一起学习random weaving,结果编出的小篮子可能是最毛糙的。Didi后来说,那算是一个半成品,并且补充道,“从这个编织中看得出来,你会在一件事情上很努力,但是有一个顶点,你的努力走到了那个顶点之后,你就会停下来,直接放弃。你是一个很容易走到半途就会停下来的人。”

这段判词让我颇为惊讶。

后来想到“半途而废”这个词,这是外公在我很小的时候说的,好像是指我画画时的状态。小时候有大约三四年的时间,每年暑假母亲都会把我送到城中的外公家,让我去县城里的少年宫学画画、学书法,每年参加乡里各个村小学之间的儿童绘画书法比赛(因此跟邻村的宋贤能从小就认识),一直到有一年不能参加为止。到初中一、二年级,我都是班里唯一的“美术特长生”,从小就被周围人夸“长大后做艺术家”。后来才发现,艺术家大多比较穷,因此我如今成为了一个“什么都行只要不是艺术家”的东西。回过头去看,我在很多事情上确实只是走到半途就停下来了,半途而废是恰如其分的描述。

今天看胡晓媛的采访,里面提到保罗•策兰去拜访海德格尔建在山上的小木屋,写的诗的最后一句有“圆木小径”一词(她以此为名创作了一件作品),来自海德格尔的一本小册子《走到半途》,暗示的是三种“艰难抉择”:人生的、思想的,以及通向对话的。

半途之后呢?

如果作实用化的联想,可能会看到:有人往回走,譬如回到传统文化,或者毛的世界里;有人弃船,遁走他国;有人原地硬化,变成雕像,坚如磐石;有人嗫嚅、絮叨,成为遗老。

有可能,我会是最后这种。总之是废了。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