浏阳县城 1971

资料来源:1971美国卫星地图、同治浏阳县志、《蹉跎坡旧事》等。绘制:易洪波
(可点击放大)
浏阳县城,约1970年代晚、1980年代早期。图片:末斋(微信公众号)

我一直觉得1993年之前的浏阳,才是拥有自身文化特性的一个地方,是一个深受湘赣两省相互影响下的地域。一直到1980年代晚期,浏阳都是「国家级贫困县」,是典型的老少边穷地区,民风仍然淳朴,既有湘省的进取野心,又有赣地的儒雅文气。那时浏阳与外界的交通,主要靠浏阳河,顺流而下,一路向西,到了湘江进长江,另一条是逶迤的山间公路,通往长沙、株洲等大邑,而民间普遍与醴陵、萍乡、平江等周围贫困县,交流甚密,难兄难弟之间的民风、物产、历史,包括语言,无甚差别——后来有媒体模仿东南亚的毒品金三角称两省三县为「烟花金三角」,因为浏阳、醴陵、萍乡都盛产烟花爆竹。1993年开通了蕉溪岭隧道,并且升级成为「浏阳市」,此后浏阳彻底倒向省城长沙,如今成为今天中部最为发达的县市之一,GDP比原来周边的穷兄弟超出了好几倍(2022年达到1700多亿,比萍乡一个地级市还多),但也多少丧失了一些朴素、原初的气质。因此我总会在历史图片、老旧物品中去追寻那个已经消失的「浏阳县」,并企图做出一组系列产品,来抵近深处内陆腹地、已进入近代化但仍然保留了前现代气质,一个安静沉默、自成一体的小地方。

留下评论

您的邮箱地址不会被公开。 必填项已用 * 标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