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刘柠的文章,说在日本,无论多么偏安的乡下,都会有条商店街,街名一律叫「银座」……而且,即便是最袖珍的银座,至少会有三家店:杂货屋、文具店、理发馆。
除了刚需的理发馆,杂货屋和文具店均体现了日本人对物的迷恋。杂货屋其实就是今天的便利店,比较特殊的是文具店,刘柠认为可能与极高的识字率有关。我记得读《近世日本的日常生活》一书,里面就提到江户时代的日本,全国已经取得了八成的识字率,彼时的中国仍然是八成以上的文盲,而且还是处于古代最持久的康乾盛世。前几天在B站看四叔的视频「娱乐至死治下的美国政治」,讲到美国人受电视媒体的影响极大,在此之前美国人是有平面媒体时代的,这与中国是不同的。中国没有经历过「大众阅读」的时代,我们不是一个拥有阅读传统的国度。四叔说我们的父辈以上,是没有阅读习惯的,而文字阅读是更擅长培养独立思考能力的……总之,中国的现实是不同于日本、美国的。
那么,我们中国人的汇集之处,一般的民生业态是什么?我觉得是饭馆。不像日本的「商店街」,虽然中国人也形成街道,这应该是全球各民族都一样。「天大地大,吃饭最大」,这是中国人最简单也最核心的价值观。我们也会有杂货铺(小卖铺),也会有理发馆,甚至会有茶馆、戏院、乃至青楼、赌场之类,而且一般都围绕着寺庙、官署、驿站、码头等铺开街市,而欧洲则大多围绕着教堂或市政厅广场等。但中国人的人群汇集之处,最最主要的,最热闹的,或者最基本的,一定是饭馆酒肆,一定是吃喝场所,一定是满足口腹之欲的地方。至于为什么会形成这个传统,不知道,这个可能值得探究探究(其实商周的青铜器,虽然是祭祀用的「国之重器」,但其原型都是锅啊鼎啊爵啊之类的,都是用于吃喝的厨具。)
所以在中国,最持久也最日常的营生,就是开个馆子,这个国家的人,最主要的生存习惯,就是种菜,搞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