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到柳田国男在《木棉以前》中写到「以前穿什么」:
若说到麻布,我们只会想到一反①需价二十元的细布。然而,虽然作为礼品或商品时用的是这种细布,但在日本大东北等地,冬天的日常衣服从一开始就不是这样的奢华之物。精巧而少量的产品是专为销售而织的,各人所穿的则是粗重的,接近于蚊帐、榻榻米包边之类所用之物,是非常结实的东西,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布」。用棉花织成的布仍然被称为「棉」,棉线在这些地方叫做「金」,而不是「线」。也就是说,只有麻才是普通的布或线。在《万叶集》里,有这样一首歌:
穿上麻布衣便想起,令人怀念的伊纪国妹山上播撒麻种的,我的爱人
原文:麻衣 著者夏樫 木國之 妹背之山二 麻蒔吾妹
训读:麻衣着ればなつかし紀の国の妹背の山に麻蒔く我妹
这是一首感人的歌,对旅途客居之人每当穿上麻布依服,就会想起在家乡的山村里种麻的家人咏之叹之,另一方面也意味着跟麻有关的工作,从播种之时起就已经是女性的职责。同时,从这一首歌明确提到麻布衣这一点,可以推知当时在麻之外还有别的什么衣服原料存在。
过去在土佐和阿波之间的山村旅行时,我注意到当地使用粗麻布远较东国为盛,并问当地人这种染成茶色的布叫作什么,据说现在一般称之为tafu(太布)。在与肥后的五箇庄齐名的、作为山间隐秘村庄而著称的阿波的祖谷山等地,小户人家皆以竹席铺地,据说当时仍然是无论冬夏,人们都穿着这种tafu住在这种屋子里。也有人将tafu写成「太布」,然而实际上,时至今日我还不知道它正确的汉字写法。但是我想有可能是栲衾的栲③。栲这个词在过去指的不是麻,而是别的布料。即使和麻同样是由植物皮纤维取得的,但栲应该是另一种木本植物。成书于弘化年间的《骏河国新风土记》上记载,在府中,即现在的静冈市的物产中,有一种栲布,它「在安倍山中织成,是一种用构树皮制成的丝所织成的布,也有用藤织成的」。无法确定上面的栲布到底是应该训读为taku,还是同样读为tafu,但是至少在棉和麻之外,以其他纤维织布的例子,在当时当地也存在,这点是显而易见的。
易注:
① 反,布帛的单位,长度和幅宽因材质和时代而异,大约相当于一个人缝制一身衣服所需布料的大小。
② 关于万叶集中“麻”的意象考察,李晓,潍坊科技学院,山东寿光,2013
③ 栲衾,扬之水写过《纸衣、纸被》,古代以纸衣为美,称楮衾。衾:1)入殓用布,2)被子。
由楮,联想到苦槠:
湖南有苦槠(zhū),又名槠栗,苦槠树是农村人最爱的树。解放前,逢上旱涝或者其他灾荒年,村民靠着槠树果实挨过了一个又一个冬天。虽说这苦槠豆腐农村人都知道是好东西,但是大家也都仅限自家做了食用或者送给亲友,并没有发展成产业,给农民带来实惠。
另外一些说法:
苦槠在浏阳西乡一带俗称为“五姜树”,结出来的果籽叫“椌桐子”,也有叫“lializ”。据家父说,苦槠可打豆腐,比黄豆做的豆腐好吃。另外,苦槠也可以染布,另一说是可以漂白。
浏阳有的地方也名叫「柳板栗」,四至五月开花结果,大概在九至十月份收获苦槠。在农家,一般情况下把它们用来做扁担,锄头把,做犁耙锹脚,做石磨磨心磨把,很经久耐用。
据说腹泻只要喝上一碗苦槠羹,基本上都能够止住腹泻。
外加一个冷知识:湖南第二大城市株洲,原本是指湘潭以东的湘江上一个洲,洲上长满了苦槠树,因此叫「槠洲」。宋代著名大儒朱熹曾留有诗作:“泥行复几程,今夕宿槠洲”,曾经住在这个洲岛上。